斜槓青年 — 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
從“得到”APP讀到的一本書。文中看得出作者對於現代社會中帶點新穎甚至叛逆的觀點,值得大家好好省思:到底每個人汲汲營營工作、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斜槓青年的理念好像隱隱約約地告訴我們人生不只有那些既有選項,每個人都應該認識更多自己,找出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
這邊整理了一些還不錯的包含了如何成為斜槓青年以及如何提升自我的觀點:
斜槓青年的生活方式需要用實力來支撐
要成為斜槓青年,你需要有實力以及自控力,能力還不夠就想成為斜槓青年獲得自由,那只能稱為任性。在你的能力支持不了你的野心前,你就應該沉下心來好好歷練自己。
斜槓青年強調的是多元的發展,把工作、生活與愛好做更好的融合,在帶來收入的同時也帶來更充實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原本都有自己的節奏
每個人每一天的情緒狀態都是不同的,本來能坐下來好好沈浸享受的節奏,在進入學校和社會後,節奏被其他人事物打亂了。社會要求我們去適應既有或是他人的節奏,跟著別人的步伐前進。
人生本來是要充滿樂趣的,但長大後卻在辦公室做著自己沒熱情的工作、買房生子成為理所當然,擁有太多快樂與樂趣反而變得不正常。
生活有意義,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順境中也是度日如年
人總是向外界尋找人生的意義,但這是個嚴重的誤區,找到的通常是別人的人生意義。生命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一昧從眾只會因此錯過自身的獨特而遺憾。
回歸自我、向內探詢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
經驗的價值正在下降,市場規則隨科技進步、傳播方式的改變以及消費者行為意識的轉變正在發生改變
經驗不再像以前一樣重要,職場老手不再佔有絕對優勢。不管資深人士或是社會新鮮人,有激情、能力、敢拚與有眼光的人更能成功。
未來的趨勢也表明,個人成功不再依附於你現有的企業專業才能,而是由市場決定。
二八定律是一種普遍原則,可以說沒有一種活動不受二八定律影響
20%的人佔有80%的財富、20%的品牌佔有80%的市場份額、20%的產品與顧客承擔了企業80%的營業額、20%的人員產生了80%的效益等等。
我們應該利用二八定律,每次的計畫執行都應該把精力集中在能影響在80%結果的20%因素上。這能使我們擺脫打工者思維,利用槓桿,用最少的時間創造最大的價值。
堅持 — 全面發展就是全面平庸,結果很可能就是被時代淘汰
一萬小時定律不適用所有技能也不適用於所有人。人在工作上所需的能力通常都是一些複雜的綜合能力,像是產品開發運營、市場推廣等,他們需要的是全面的知識結構以及多元技能。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社會變化太迅速使得方向難以捉摸,明智的決策幫助你更能預測方向,而這仰賴著全面的知識結構。
避開成功學誤區
成功學背後的兩個重要假設:成功可以複製;努力就能成功。這存在著幸存者偏差,意指人總是看到成功而看不到失敗,這會使得成功的希望大大被高估。
-創業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偶然的(天使投資人 薛蠻子)
遠離成功學,要努力讓自己更優秀,而成功則取決外部因素,隨緣就好。
生活一定要留白
未來競爭看的是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效率。永遠處於忙碌的大腦很難具備以上能力。
我們應該努力擺脫終日忙碌的生活型態才能成為有創造力、價值的人。忙碌不再等於高效,遠離碎片化信息,給生活留白,才能走得更寬遠。
投資自己的三個重要認知
- 所有投資無法立刻產生回報,需要經歷一個投資期
- 勤奮比天賦更重要
- 自我投資的關鍵在於時間的累計,不在於何時開始
“開始做”遠比“做好”重要,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完美,你會害怕達不到完美而遲遲不敢開始。
在學習區學習
人在面臨事務時會經歷三個階段:舒適區、學習區及恐慌區。舒適區讓你無法成長;恐慌區讓你無法開始;學習區卻能接觸到對我們有些新穎、挑戰卻有能力完成的事情,是最適合學習事務的區域。
確保自己處於學習區還不夠,需要在練習的過程中獲得反饋,譬如找老師或教練。
這個世界不缺信息,也不缺感悟,缺的是能夠給這個世界帶來真正的啟發和改變得思想,我又何必在乎曇花一> 現,通過製造原本就過剩的信息來尋求一絲存在感呢?
從 0 到 1
要成為斜槓青年,你需要有強大的軟實力,包含相對全面的知識結構、一到兩門熟練級別的技能、清晰的思考和寫作能力。
自我投資到一定程度,要將實力轉化成資本,中間的關鍵要素是 — 產品
打造產品要有產品思維,需要轉換成第二人稱視角去理解用戶需求。除此之外,要將理解的需求具體化,用產品的方式滿足需求。
人生其實就是圖個內外一致,內心和諧的人生便是美好的人生
人的痛苦都來至於內心想要的跟現實衝突。舉例來說,路上堵車讓你感到煩躁,是因為你內心想趕快到達目的地。有些衝突甚至是長期的:一個喜歡自由冒險的人被安排到穩定悠閒的工作崗位,他肯定不開心。
先苦後樂是絕對的?
我們把未來看得遠比現在重要,但真的重要到我們需要犧牲現在? 以前是出自生存的需要而考慮未來,現在人對未來的重視程度卻遠遠超過了生存的需要,以至於我們忽視當下,永遠為未來而活。
好好對待每一個當下,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無法改變的。